9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办事处发布一起情况通报,一名52岁的女性在进入一处空地散步时,不慎接触废弃的氢氟酸,导致急性中毒,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后,“氢氟酸沾了小半个手指就有严重后果”等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热议。
氢氟酸到底是什么?它有多危险?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叶俏。
记者:氢氟酸是一种怎样的化学品?为何被称为“化骨水”?它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叶俏:氢氟酸(HF)是一种弱酸但极具腐蚀性和全身毒性的危险化学品。
氢氟酸是一种含氟的无机酸,常以无色或微黄色的水溶液存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相对于盐酸等强酸,氢氟酸虽为弱酸,但其化学活性极高,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挥发性四氟化硅,因此必须储存在塑料(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容器中。
氢氟酸分子体积小、极性强,能够迅速穿透皮肤、黏膜甚至骨组织。它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腐蚀性,对金属、玻璃、陶瓷、混凝土等材料均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二是穿透性强,能够迅速穿透皮肤、侵入深层组织,造成机体深部损伤。因此,民间有人称它为“化骨水”。
正是由于氢氟酸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化学特性,它成了氟化工业的关键原料,发挥着重要作用。氢氟酸广泛地用于玻璃蚀刻与清洗、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合成制备各种无机氟化物(如氟化铝)、有机氟化物(如氟利昂)、石油工业烷基化过程,以及电子工业中的硅片清洗和蚀刻等。
记者:哪些职业或群体最容易接触到氢氟酸?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叶俏:氢氟酸接触高风险群体主要包括玻璃蚀刻与加工、半导体和电子制造、金属酸洗与钛锆精炼、石油炼化烷基化、氟化工生产以及化学实验室等行业的一线操作人员。这些岗位在玻璃雕刻、硅片刻蚀、不锈钢酸洗、催化剂使用、氟化物合成或实验操作中,都会直接接触氢氟酸溶液或气体。
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在密闭或良好通风的环境中操作,佩戴耐氟橡胶或丁基橡胶手套、护目镜、面罩、防酸围裙,并在现场备有葡萄糖酸钙凝胶及冲淋设备,同时接受系统培训与应急演练,以有效预防氢氟酸的吸入、皮肤穿透和化学中毒。
记者:如果需要使用氢氟酸,应提前做好哪些防护措施?有哪些操作规范需要严格遵守?
叶俏:使用氢氟酸前,操作人员需接受专门培训并了解应急处理流程,严格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包括耐氟橡胶或丁基橡胶手套、防酸围裙、长袖防护服、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必要时配备呼吸防护器。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或采用密闭操作,并在现场配备冲淋装置、洗眼器、2.5%葡萄糖酸钙凝胶等应急物资。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任何皮肤暴露,严格控制酸液配制和转移速度,禁止使用玻璃容器,应选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耐腐蚀材质;严禁与强碱、氨水或金属粉末混放,远离高温与明火,防止飞溅和剧烈碰撞。
“浑身不得劲门诊”错在哪儿?(健谈)
近日,河北一家三甲医院新设“浑身不得劲门诊”,引发广泛关注。院方解释称,该门诊因“名称不合规范”而临时取消,后续安排需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有的门诊名模糊、笼统,患者难以判断诊疗范围;有的利用谐音、夸张词汇吸引眼球,暗示疗效,误导就医选择;还有的套用“协和”“华山”等知名医院名号,涉嫌“山寨”,扰乱医疗秩序
操作结束后,要彻底清洗防护用品和工作台面,并按危险化学品规范储存和处置废液,确保氢氟酸的使用始终处于受控和安全状态。
记者:一旦不慎接触到氢氟酸,在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应采取哪些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
叶俏:一旦皮肤接触氢氟酸,应立刻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和鞋袜,使受伤部位完全暴露,随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15—30分钟以上,切勿包扎或使用碱液中和。冲洗后应尽快、反复涂抹2.5%葡萄糖酸钙凝胶并轻轻按摩,如疼痛持续或灼伤面积较大,应由医务人员在伤口周围注射葡萄糖酸钙。
总之,要迅速脱离毒物、充分冲洗皮肤、及时使用葡萄糖酸钙并尽快就医,减少深部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
记者: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无意接触氢氟酸的可能?应如何识别并避免此类风险?当遇到不明来源的容器,例如塑料桶、金属罐、玻璃瓶等,尤其带有腐蚀标识、骷髅图案或标签模糊不清时,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叶俏: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虽不直接使用氢氟酸,但仍可能因非法转售、废弃化学品泄漏或二手化工容器转为民用而意外接触到氢氟酸。
氢氟酸多储存在聚乙烯或塑料桶中,也可能出现在金属罐、玻璃瓶等容器内,通常带有“腐蚀性”“有毒”或骷髅与交叉骨等危险化学品标识;若标签模糊或来源不明,应视为高危化学品,不要开启、倾倒或嗅闻,更不可用手触碰或随意搬动。
正确做法是:保持安全距离,确保通风良好,避免儿童和宠物靠近,并立即联系当地应急管理、环保或消防部门处理,由专业人员鉴定与处置。
记者:从临床医学角度看,救治氢氟酸灼伤患者主要有哪些挑战?目前广泛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案是什么?
叶俏:氢氟酸灼伤的救治需要多学科参与救治。氢氟酸分子体积小、渗透力强,能迅速穿透皮肤深入软组织与骨骼,且疼痛常延迟数小时出现,早期容易被低估。进入体内的氟离子会与血液中的钙、镁结合,引起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多器官衰竭,需要兼顾处理局部组织损伤和全身中毒。
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受伤人员充分洗消,立即持续冲洗以稀释并去除残留酸液,尽早外用2.5%葡萄糖酸钙凝胶或进行局部皮下注射以中和氟离子,对深度或大面积损伤可行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同时密切监测和纠正血钙、镁水平以及心电图变化,必要时联合镇痛、外科清创等。
记者:家庭中有哪些较为常见的有腐蚀性的化合物?公众该如何防护?您有哪些建议?
叶俏:家庭常见的腐蚀性化学品包括酸类(如洁厕灵的稀盐酸、管道疏通剂中的硫酸)、碱类(如去油剂或疏通剂的氢氧化钠)、含氯氧化剂(如84消毒液的次氯酸钠)等,均可能对皮肤、眼睛及呼吸道造成损伤,并在酸碱或氯氨混合时释放有毒气体。
防护要点是不混用、分开存放、保持良好通风,并在操作时佩戴耐化学手套、护目镜及必要的口罩;使用前阅读说明书,稀释应遵循“先加水后加药”原则,使用后立即封盖。发生接触或吸入刺激气体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或转至通风处并尽快就医。日常清洁可尽量选用中性清洁剂或75%酒精、热蒸汽等替代强酸强碱,以降低风险。(王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