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铸就“红匠”数字人才 赋能高职教育发展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柱。面对行业对“技术+艺术+素养”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携手北京网易有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以省级教改项目为起点、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精心构建起“红匠引路、技艺相长、科创跃升”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新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亮丽名片。

红匠引路:构建“党建+专业+思政”三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坚持以红色文化为根基,融合工匠精神,构建了“党建+专业+思政”三协同的育人体系。依托全国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项目,打造“红匠先锋”教师团队和“红匠课程群”,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开发《红色党建VR体验馆》等18个数字作品案例库,创新“案例导入—技术解析—伦理讨论—实践输出—价值升华”“红匠五步法”教学流程,联合网易等企业推出“红色数字内容设计师”微证书,实现价值引领与技术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精技艺、勇创新、敢担当”的红匠精神。

实践期间,学院通过“案例导入—技术解析—伦理讨论—实践输出—价值升华”5个环节,将思政教育自然嵌入技术实践全过程。学生不仅在技术上得到提升,更在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成为兼具技术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数字工匠,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技艺相长:创新“技术+艺术”双融合培养路径

学院突破传统人才培养中“重技术轻艺术”的局限,构建“技术基础+艺术修为+交叉融合”三大课程模块,实施“筑基—提升—突破”三阶段培养路径。与企业共建“技艺融合工作坊”,将12个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行“技术+艺术”双导师制。创新建立“三维六项”评价模型,从技术、艺术、素养三大维度全面评估学生能力,推动学生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创新型”转变,真正实现技艺相长、跨界融合。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注重技术类与艺术类课程的交叉融合。编程思维融入艺术课程、美学原则嵌入技术开发,重点建设《三维建模与场景设计》等核心课程。通过“1+1”导师制(技术导师+艺术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1亿台,实现41个工业大类以及185个工业中类全覆盖,形成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典型模式。“我国工业互联网逐步打造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运营技术、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技术产业体系,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迭代,其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动力,释放出数据要素价值潜力

科创跃升:打造“产业+科研+教学”三融通育人平台

学院高标准建成12个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专业建设、就业对接、产教融合”于一体的科创平台,构建“企业需求—专利研发—教学转化”闭环机制。累计转化22项专利为12个教学案例,开发30余款虚拟仿真系统,承接知名企业真实项目,培训人数5000余人次。通过职业画像系统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依托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协同,形成产、教、研互哺共促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生态。

科创平台包括国家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项目实践的全链条支持。学生在前沿技术应用、真实项目历练和专利转化实践中全面提升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依托科创平台通过横向技术服务和专利转化为企业创效1464万元,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赢。

未来展望:铺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以“红匠引路、技艺相长、科创跃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更在专业建设、科研服务、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院先后荣膺国家实训基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等,获发明专利22项、软著权3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超200万元,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19次,辐射全国31所院校,并向坦桑尼亚输出国家职业标准,助力“职教出海”。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学院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拓展“红匠”育人内涵,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的带动作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为数字中国、文化数字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职教智慧,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王世安 吴明珠)

·广告

(0)
江砂销售供应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