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承办的“2025玉米病虫害防控提质增产技术培训班”在河北石家庄举行,同期开展玉米芸乐收示范现场观摩测产活动。来自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市)的市、县植保站负责同志,以及河北省种粮大户代表齐聚燕赵大地,围绕玉米病虫害科学防控与提质增产技术展开深入学习交流,为秋粮丰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技术动能。
培训班上,玉米产业专家轮番登场,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技术盛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谢瑞芝研究员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题,从栽培角度剖析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路径,详细讲解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下的密植参数与调控方法,为农户科学种植提供精准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王振营研究员聚焦“玉米害虫防控与提质增产”,结合近年来害虫发生新动态,深入分析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等穗部害虫的危害规律,并提出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石洁研究员则围绕“玉米病害发生与防控思考”,针对南方锈病、大斑病、穗腐病等流行性病害,分享了病害监测预警、药剂选择与施用时机等实用技术,尤其对近期河南、河北、山东因连续降雨导致的穗腐病防治给出应急建议。
在技术交流环节,河北、辽宁、河南三省植保部门代表发言,分别结合本省实际,介绍了玉米病虫害防控提质增产的本土化经验,以及芸乐收在玉米、花生上的应用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下午,与会人员前往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乡南陈村的芸乐收玉米示范田,近距离观察芸乐收在作物生长中的实际效果。田间可见,喷施芸乐收的玉米植株根系更发达、茎秆更粗壮,叶片浓绿且无明显病斑,与常规用药区、空白对照区形成鲜明对比,其促长助壮、防止早衰的效果赢得现场一致好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数字赋能 服务增效 走出农业社会化服务“首府路径”
李海根的“省心划算”,得益于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以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引擎,通过构建“数智技术深度应用+新型服务中心赋能+服务主体精准培育”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首府路径”。“农户和服务组织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提供什么”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等单位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示范田进行严格的实地测产。专家组采用多点随机取样法,分别对芸乐收处理区与常规用药处理区的玉米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显示:玉米喷施芸乐收后,每亩增收玉米鲜穗302.8公斤,增产率达22%;从穗部性状看,喷施芸乐收的玉米平均穗行数增加0.2行,平均穗粒数增加78.1粒;经现场脱粒、测水分后,折合14%标准含水率产量,每亩增产玉米176.37公斤,增产率达26.9%。
据介绍,芸乐收核心成分吡唑醚菌酯与芸苔素内酯协同作用,实现了“防病虫、促增产、提品质”的多重效果。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正高级农艺师李永平介绍了芸乐收在全国各地不同作物上的应用结果。数据显示,在河南西平玉米种植区,芸乐收处理田亩产量达604.19公斤,较常规用药处理(552.06公斤)增产9.44%;河北正定玉米田应用芸乐收后,亩产量895.4公斤,较常规用药处理(769.4公斤)增产16.38%;辽宁彰武玉米田芸乐收处理区亩产量895.43公斤,较常规用药处理(786.06公斤)增产13.9%。在花生产区,河南祥符喷施芸乐收的花生亩产量731.62公斤,较常规用药处理(528.39 公斤)增产38.46%;河北迁安、辽宁绥中花生田应用芸乐收后,与常规用药处理对比,增产率分别达到9.1%和13.89%,亮眼数据充分印证了芸乐收的提质增产实效。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张帅副处长表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快速发展,要始终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协调推广,通过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有效推动农药减量化行动,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此次培训班实操实用、指导性强,有效填补了基层农技人员在提质增产技术上的知识空白。玉米作为单产提升行动的重点作物,要充分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加快把先进实用的高质高效品种技术由点及线到面推广开来,将试验田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丽颖(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