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拜什格然木村,60岁的亚森·哈力老人手持铁锹,在沙海中开始了新一天的“淘金”工作。他轻轻拨开黄沙,一株通体乳白、鳞片饱满的肉苁蓉渐渐显露真容——这味被誉为“沙漠人参”的珍贵药材,正带动着当地群众在防沙治沙中走向绿色致富路。
10月10日,在占地500亩的四翅滨藜肉苁蓉沙漠生态基地,亚森和两位同伴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希望之地。春季引水灌溉、夏季防治病虫害、秋季精心采挖、冬季管护林木——他们的工作节奏始终与自然律动同步。
“采挖是个技术活。”亚森一边示范一边解释,“肉苁蓉寄生在四翅滨藜的根上,为了不伤及宿主,我们要从破土处周围慢慢挖,直到整株显露才能取出。”在他手中,一株株“白胖”的肉苁蓉完好无损地被收入筐中,这些珍贵的药材即将走向市场,成为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的良药。
四翅滨藜这种耐旱灌木不仅是固沙先锋,更是肉苁蓉的理想寄主。通过“林药间作”模式,昔日的荒漠不仅披上了绿装,更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亚森·哈力端详着正在出土的肉苁蓉,“这个差不多两年了,我们春天给它浇水,夏天防着虫子,就等着秋天这个时候,它把自己吃得胖胖的,我们来请它出去。”
“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快速提升
央视网消息 10月13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快速提升,继续领跑全球。截止到2025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共计承接了64.2%的全球新船订单,比“十三五”期间高出15.1个百分点,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以反映船价高低和产值大小的修正总吨计,占世界总量的47.2%,分别比“十三五”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
“我和我的两个老伙计,管着这500亩地,虽然每天跟沙子打交道,腰酸背痛,但心里踏实。这沙子不再吓人了,它变成了我们的‘药田’,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亚森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据了解,肉苁蓉亩产可达百余公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这片基地年产值相当可观,真正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基地采用科学种植方法,通过精准控制种植深度、合理间距和节水灌溉,大幅提高了肉苁蓉的成活率和品质。当地政府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帮助农户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
结束了一天的采挖,亚森和伙伴们满载而归,笑声在秋日的沙漠上空回荡,与四翅滨藜的绿色、肉苁蓉的乳白,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一群勤劳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洲”的生动故事。
作者:卜登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李道忠 卜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