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近视”小学没讲完的故事

“零近视”小学没讲完的故事

( 2025-10-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

岳冉冉

若非亲眼所见,我是不会相信有“零近视”小学的,但在云南群山环抱的山村中,确确实实有这样童话般的存在。

2022年,我跟同事发现红河州湾塘小学是“零近视”。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两所同样的学校,它们是位于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这三所村小凭借每天三小时以上的“超长”户外运动时间,创造了“零近视”的奇迹。

我们之前做过不少报道,讲述了他们“零近视”的做法,“湾塘经验”还被推广到了全国。但对我来说,这三所学校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思考也未曾停止。

“希望他们替我看清”

在这三所“零近视”小学,我遇到了几位“眼镜老师”,他们让教育呈现出另外一种画面。

在湾塘小学,校长孙付标的眼镜腿上缠着胶布。因为天热,他鼻头上的汗从没消失过。每天清晨6点半,他都会站在旗杆旁,看着孩子们像小鹿般晨跑。

“我们学校一直以不戴眼镜为荣,作为‘眼镜校长’,我很羞愧。”阳光穿过他镜片上的圈,在晨雾里折射出七彩光斑。“我的遗憾,成了我的责任。”

“我们这批‘80后’‘90后’,比谁都懂得失去清晰世界的滋味,都怪小时候看电视、打游戏、用手电筒看小说。”同样戴眼镜的语文老师毛合明说,“我一直觉得,保护好学生视力,是我们这代‘眼镜教师’最想送给他们的礼物。”

700多公里外,腊福小学的“眼镜老师”李院平也有同感,“我常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告诉学生近视的不便。”他摘掉眼镜,指着远处的青山,“我看不清的远方,希望他们替我看清。”

最感受到模糊之不便的人,最努力地为他人争取清晰。我忽然明白,这些“眼镜老师”是在用自身缺憾,完成对明眸的守护——他们会陪孩子们打篮球、羽毛球;他们会教孩子们耕地种菜;他们会跟孩子们一起做眼保健操;他们会在阴天开足教室所有的灯;他们会督促孩子吃饭不挑食、睡足10小时;他们会把视力是5.0(即国际标准1.0,低于1.0,说明视力低于正常标准)的孩子名字记在本上,默默关心……

教育,既要为孩子指路,还要为他们守护好看路的眼睛。

“隔空投喂”的团圆味道

取出来解冻,随后放在蒸锅里,打开燃气灶,蒸上20分钟左右,一道地道的家乡美味就成了。但不同的是,以往只有回到老家才能吃上一口,现在随着快递物流业的发达,纵使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也能在快递寄出的第二天尝到这口鲜。连忙打电话问父亲,电话那头告诉了我答案——黄花菜

铁律悖论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最有效的良方,因为阳光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变长,而眼轴过长正是近视的主要诱因。

这个道理简单如呼吸,却成了现代教育最难坚守的铁律。就像明知糖有害,却无法抗拒甜食的诱惑;明知户外运动重要,却总以各种理由逃避锻炼。

困境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教育焦虑”推倒第一张,此后是家长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担心安全和升学率……最后倒下的那张,正是孩子眼前的澄澈。

云南三所小学之所以没有“小眼镜”,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补习班、没有学区房、严禁电子产品入校。在校园中,他们遵循着最朴素的逻辑——让阳光下奔跑的孩子看得更远。

“多运动有什么不好?孩子们身心健康、三观正确最重要,视力好是一辈子的大事,是看见美好世界的基础,做错题、没考好都是小事。”腊福小学校长段绍春的话深深触动了我。

原来,最简单的道理最难践行,因为需要我们与根深蒂固的观念抗衡。

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失去的常识。

“放飞”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孩子们测视力,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视力表最后三行,有的甚至能轻松看完最后一行。每每遇到这样的小朋友,我都会翘大拇指,不时说:“太棒了,5.3(2.0),飞行员的视力。”

在戈的小学视力检测结束后,有一个小男生怯生生地问我:“阿姨,看到最后一行,真的能去开飞机吗?”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这个男孩眼睛亮了,他转身跑向操场,那个蹦蹦跳跳的身影,兴奋得仿佛已经触摸到云端。

也许这些孩子还不完全明白,每天三小时户外活动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视力表上5.2(1.5)甚至5.3(2.0)的数值,更是人生选择的广度。

在当今社会的职业版图上,上百种岗位对视力有着严苛要求:国防、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与工程、航海与交通运输……大多需要4.9(0.8)以上的裸眼视力,而这一数字却像隐形的栅栏,挡住了不少孩子的梦想。

夜深时,我反复地看摄影记者拍的“零近视”小学照片,那些黑白分明的瞳孔里,倒映着蓝天、远山和无垠的未来。

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放慢一些脚步,去听一听远山林间传来的欢笑,看一看三小时阳光中成长的少年?因为,正是他们,让教育的最本真模样更加鲜明。

(0)
江砂销售供应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