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游客在上海市徐汇区与巨型HelloKitty主题地铁车厢合影。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十一”长假,内地旅游出行进入高峰期。多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假期旅游预订量按年增长显著,国内长线游、出境游、家庭游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消费全面升温。据旅行预订平台携程提供的数据,长假首日上海整体旅游订单量按年增32%。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旅游消费仍是内地拉动经济的显著因素,同时也正寻找新的增长点。
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假期合并,内地连休比往常多一天。据交通运输部节前预测,本次长假预计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平均每天大概2.95亿人次,按年增3.2%左右。
因此,市场普遍对今年国庆假期期望较高。北京在假期启动“2025年全球首发节”,推出重磅IP首展、潮流品牌首发,吸引消费者;上海则推出松江“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以及德国啤酒节、江南吃货节等。官方透露,今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期间,内地将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逾4.8亿元人民币消费补贴,加强文旅、餐饮、住宿等方面联动互促。如浙江将在金秋文旅消费季,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4775万元。
在日华人投身激情澎湃的季节
随着各种交流活动和节日庆典接踵而至,在日华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季节。2025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包括“九三阅兵”,以及招待会和文艺晚会
有观察人士指出,近年来,内地长假旅游消费成绩不错,但也面临升级难题。旅游、出行向来是长假的消费重点,但旅游出行需求过旺造成景区游人拥挤、高速公路拥堵等状况,出游体验不佳。
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服务消费”,其中多条款涉及培育并支持各地文化演出产业、体育赛事产业。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旅游消费在服务消费中附加值并不算高,扩大服务消费应找新的方向。文化演出和体育赛事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比如近年来的“演唱会经济”“苏超”“浙BA”等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
今年国庆长假,内地演出经济、赛事经济成绩初现。10月1至8日,北京已开票的营业性演出达364台2102场,包含传统戏曲、现代先锋剧、古典音乐会、流行演唱会等。10月5日落幕的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赛期综合消费额已达3356万元,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此外,还有上海网球大师赛、2025葫芦果音乐节和明星演唱会等拉动消费显著。
苏剑认为,相较于旅游消费,演出经济、赛事经济不限于长假,发展空间更大,或许是未来内地服务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编自2025年10月4日香港《明报》)
本版内容均为转载 不代表本报立场(殷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