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45天,见证中国经验在埃及乡村扎根
新华社记者董修竹 姚兵
“简直不敢相信,45天就能有这么多收入。”埃及农妇玛哈桑·穆罕默德·赛义德攥着深蓝色烫金字的荣誉证书,眼里透出未曾有过的底气。
日前,记者在新希望公司于埃及开罗举办的“乡村振兴计划”论坛上见到这位“养殖能手”。她的这份底气,来自今年8月启动的中埃“新希望”养殖技术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埃及全国民间行动发展联盟和新希望公司合作实施,得到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以及埃及相关机构的支持。
赛义德生活的米努夫省苏卜克艾哈德是项目首批帮扶村之一。今年8月当记者走进村子时,看到的是土坯房、开裂的木门,以及风沙中赤脚奔跑的孩童。村里有劳动能力的男性大多靠到附近城市打零工为生,收入时有时无,即便好的时候收入也远低于埃及最低工资标准。妇女则留守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
赛义德是三个孩子的母亲,45天养鸡苗的收入,够她一家五口人近两个月的开销了。
“兽医每周都和我们沟通,从第一天起就一步步指导我们。”赛义德回忆起8月第一批鸡苗送到家的情景。仅仅45天,赛义德就掌握了家禽养殖的基本技术,将首批50只鸡苗养成出栏。最初,她连如何判断鸡的体重、何时调整饲料配比都毫无概念。如今,她能熟练地检查鸡的健康状况,准确说出饲养要领,甚至开始指导邻里。
中欧学者呼吁寻求共识深化互利合作
新华社布达佩斯11月24日电由匈牙利约翰·冯·诺伊曼大学欧亚中心与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欧关系与国际秩序的重塑》新书首发式暨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研讨会24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来自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荷兰等国的50余位高校学者、智库专家,围绕“在动荡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重塑中欧关系”主题,就中欧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演变之际,中欧应寻求更多共识,深化互利合作
米努夫省首批100名参训农户人员,家家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这不仅是一次培训,更是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新希望在当地的合作伙伴之一埃及慈善基金会的塔里克·哈桑·穆罕默德告诉记者,项目覆盖从鸡苗、饲料、药品供应到兽医服务、技术指导,再到产品的营销等多个重要环节。
最让穆罕默德感慨的,是妇女们的转变。“她们从完全不会,到能教别人。”
埃及“体面生活”倡议中央部门主任瓦洛·贾德·卡里姆表示,项目为农村居民特别是妇女创造了可持续就业机会,与埃及最大的国家级发展项目“体面生活”倡议实现了有效衔接。“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的成就极具启发意义,这一经验值得埃及深入研究。”
他说,埃及已派人员赴华学习中国经验,特别是脱贫和乡村转型方面的经验。明年是中埃建交70周年,卡里姆说他有一个宏大愿景:将合作覆盖到70个村庄,“把中国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优秀经验引入埃及”。
另一位养殖能手伊丝拉·阿里·赛义德自豪地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规划:“我还会继续下去,将来建一个更大的家禽养殖场。”
从50只鸡苗到70个村庄的愿景,从一位妇女的自力更生到更多乡村的发展振兴,中国经验正在埃及的土地上逐渐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