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改为降温。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秋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是呼吸道和胃肠疾病的高发期。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忧郁、烦躁的情绪。因此,秋季养生,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秋季中医药养生”主题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中医药专家出席,介绍秋季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预防、调理、保健方法等内容。
“秋老虎”伤人怎么防
夏秋交界之际,虽已立秋,还会出现短期炎热天气,老百姓俗称“秋老虎”。应对不好的话,“秋老虎”也会伤人。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秋老虎”时湿气和暑热没有散尽,立秋以后有时会感觉身上燥热,燥邪和暑热联系到一起,很容易造成“秋老虎”伤人的问题,造成头晕等中暑症状。
“预防是最重要的,午后高热时尽量减少外出,穿一些透气的衣服,在屋子里面保持开窗通风,饮食上需要清暑祛湿,当然也要向预防秋燥过渡,可以煮一些绿豆薏苡仁粥等来缓解这样的症状,切忌辛辣刺激、冰冷的食品,避免伤及脾胃。”刘清泉说,起居上应该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元气。如果有时间的话,午后可以休息15—30分钟恢复体力,清晨和傍晚的时候可以适当运动散步,打打八段锦,但是要减少剧烈的活动,运动后要喝一些温开水。
出现了类似中暑症状,怎么来处理?“要分清不同的状态,毕竟入秋的‘秋老虎’和真正的暑期还不一样。”刘清泉说。
第一种情况,暑湿表现比较明显,身热、乏力,常伴有胸闷不舒、腹胀便溏、口苦、食欲不佳。这种情况下,可以取新鲜的荷叶,剪碎了,用薏米绿豆适量,煮成汤或者粥。荷叶芳香,能醒脾化湿,薏苡仁和绿豆可以增加祛湿之力;也可以用藿香、佩兰适量,冲泡代茶饮,起到芳香化湿、解表祛暑的作用。还可以配合按揉内关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
第二种情况,中暑而燥邪比较重的,除了身热、头晕以外,多伴有口干、咽喉不适,甚至出现尿少尿黄等症状。这种情况可以用麦冬、石斛、鲜梨,加水煮20分钟,冲泡代茶饮。麦冬和石斛滋阴生津,是非常好的药材,配合梨的润燥,能有效补充耗伤的津液;如果伴有明显乏力,可以用西洋参片适量泡水饮用,可以缓解暑湿造成的伤气耗津的虚弱症状。
悲秋之感怎么化解
常言道,伤春悲秋多烦恼。对此,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汤军表示,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自然界万物萧瑟易使人情绪低落,过度悲秋则会耗肺气、伤肺阴。“中医养生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我们会更强调调神,核心是使情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和秋令的肃杀之气。”他说,具体方法很多。
多进行户外运动。选择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既可以开阔胸襟,又能宣泄胸中郁结之气。“适当增加日晒时间,尤其午后可以晒晒背部,因为背部分布着统领阳气的督脉,温煦背部有助于振奋机体阳气,自然驱散忧郁低沉情绪。”汤军说。
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搭配百合、莲子、银耳、玫瑰花等甘润芳香之品。“我给大家推荐两款安神解郁的药膳。”汤军说。
欧阳修:勤勉为公 清廉自守(家风家训)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勤”与“廉”,贯穿其一生治学、为官,这与其自幼所受家风濡染有着莫大关系。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他4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郑氏承担起教导欧阳修的职责
第一个是百合莲子安神羹。取适量的鲜百合、去心的莲子、红枣,用文火慢炖至软烂,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冰糖调味,每晚食用一碗,能润肺清心,安神除烦。
第二个是玫瑰解郁茶。取干燥玫瑰花蕾、佛手片适量,冰糖少许,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常饮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改善情绪低落。
“中医讲究一个五行音疗,在声律调节方面,可多聆听一些乐曲,比如说《春江花月夜》等轻快舒缓的传统乐曲,避免聆听悲伤的曲调,以乐理来调和气机。”汤军说,应积极培养能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绘画或者从事园艺活动,通过专注其中以转移注意力、寄托心神;加强亲友间的沟通与社会交流,主动寻求和获取情感支持,避免陷入愁思;日常空闲的时候,可以按揉穴位,比如合谷穴、内关穴、膻中穴等穴位,每次三五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具有宽胸理气、舒缓情绪的积极作用。
“贴秋膘”适合所有人吗
入秋“贴秋膘”是一项传统习俗。对此,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沈洪表示,“贴秋膘”旨在通过秋季进补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备能量。“但是贴秋膘不能只是单纯理解为补充营养。”他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质偏颇,比如气虚、阴虚、痰湿等。所以,盲目‘贴秋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理。”
如气虚体质者,应以温补为主,可适当进补温性食物和补气食物,如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等;阴虚体质,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滋阴降火,避免辛辣刺激或温热性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鸭肉、桑椹、黑芝麻等;痰湿体质者,需要通过饮食调理来健脾化痰、祛湿利水,可适当选择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茯苓等。
沈洪提醒大家,从中医体质学角度,以下几类人群不宜盲目进补: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脾胃虚弱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若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积食;胃火旺盛者,常见口臭、便秘、喜冷饮,需要先清热再进补,否则易加重内热;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建议先健脾调养,待脾胃功能恢复以后再进补。
“秋冻”该如何掌握分寸
很多人都知道春捂秋冻,但“秋冻”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春捂秋冻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有价值的理念,核心是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刘清泉表示,“入秋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降温是多阶段的,并非持续严寒。此时适当秋冻,不急于添加厚重衣物,能让身体皮肤和呼吸系统接触适度低温,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为严冬做好准备,这样也能减少因为突然降温导致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刘清泉提醒,秋冻要适量,千万不要过分的冻,有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度受冻而伤身体。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人群,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阻力增加,增加脑血栓、心绞痛风险。这类人群需要及时保暖,注意保暖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慢阻肺、哮喘的患者,因为秋天干燥低温,温度波动很大,冷空气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气道痉挛、咳嗽,这时候盲目秋冻会使病情急性加重,所以这类人群一定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而导致一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脾胃虚弱这类人群,本来就容易受凉、容易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秋天脾胃功能处于收敛的状态,低温会进一步导致脾胃的阳气不足,加重腹泻等症状。“对这类人群,尤其要注重腹部的保暖。很多女孩子特别爱露肚脐,穿的衣服薄,如果脾胃不好,平时容易痛经,就更要注意腹部保暖。”刘清泉说。
此外,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寒冷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较差,这时候如果秋冻太过,易发脑血管、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儿童时期身体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这时候秋冻容易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和腹泻等症状,需要适度保暖,不可盲目跟风。
“对于一部分体质虚寒,平时手脚凉,容易感冒的人群,本身阳气不足,如果随着气温的下降还要再秋冻,更容易伤阳气,导致虚寒加重,出现各种身体问题。这类人群需要适时添加衣服,注重温补,不适合用秋冻锻炼免疫力。”刘清泉说。(熊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