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巴西可持续牡蛎养殖助原住民“双丰收”
新华社记者周永穗 杨家和 王天聪
巴西东北部帕拉州库鲁萨市的劳鲁索德雷村位于亚马孙地区中心地带,海水与河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劳鲁索德雷村居住着一千多名原住民,他们坚守故土,利用一种高效的牡蛎养殖技术改变了村子的面貌,使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从传统的捕鱼业转变为如今的可持续牡蛎养殖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巴西可持续经济与生活的典范。
从村子出发驱车穿过雨林,再步行至库鲁萨河边,记者看到这里大片红树林的气生根在退潮时纵横交错地暴露在泥滩上,一排排架子整齐地矗立在河边,几只朱鹭在对岸的沙滩上,红得耀眼。
劳鲁索德雷村水产养殖协会副主席若泽·达席尔瓦·加尔旺从架子上取下由塑料瓶制成的收集装置,上面布满了牡蛎幼苗,他将它们抖落到筛网中,按照大小筛选出来并装入对应的金属网笼,再重新放入河中。
中国向巴勒斯坦难民和贫困家庭捐赠过冬物资
新华社拉姆安拉11月20日电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20日在约旦河西岸北部的法拉难民营向巴难民和贫困家庭捐赠过冬物资,捐赠活动通过巴勒斯坦阿巴斯基金会组织实施。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主任曾继新在捐赠活动上表示,中方始终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始终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尽己所能向巴方提供人道和发展援助,始终坚定不移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实现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今年捐赠的毛毯、电暖器等物资惠及约旦河西岸图巴斯、杰宁、图勒凯尔姆和希伯伦4省约2000个难民和贫困家庭,中方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增进中巴人民的深厚情谊
加尔旺说:“不同规格的金属网笼既能保证牡蛎正常捕食,也能防止螺类蟹类等天敌侵袭。等6个月到1年,牡蛎就可以收获了。”加尔旺还告诉记者,在当地传统的捕鱼业难以持续的当下,这项养殖技术将村子从凋敝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本世纪初,应巴西中小企业辅助协会的邀请,古巴生物技术专家莱昂纳多·萨亚斯来到当地教授了这种牡蛎养殖技术,大幅提升了牡蛎幼苗的培育能力,损耗率极低。相比传统方法只有50%的成品率,该技术确保了超过90%的养殖成品可进入市场流通。此外,劳鲁索德雷村作为淡水与海水交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温床,在这里养殖的牡蛎肉质更加饱满,口味更佳。
巴西环境部下属的奇科门德斯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在当地设立了保护区,旨在促进传统社区对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金会环境研究员玛丽亚·奥古斯塔告诉记者,保护区内的居民们大多数是原住民,基金会会定期组织创业管理培训,教他们学习防范各类威胁以及警惕环境破坏者。
“牡蛎会摄取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碎屑,每只牡蛎每天可过滤几十升水,减少水体悬浮物和富营养化程度。由于气候变化显著,我们也会运用人工智能监测给养殖户提供科学建议。”奥古斯塔说。
巴西帕拉州联邦大学海洋学家雷南·佩绍图介绍说,随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日益频繁,必须增强社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目前应用的名为Lasmin的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分析水体盐度变化和气候条件状况,为养殖户提供收集装置投放时机与地点的科学建议。
记者走访当地村民时发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牡蛎壳做的手工艺品。劳鲁索德雷村水产养殖协会成员米莱妮·本特斯在向记者展示自己用牡蛎壳手工制作的珠帘和钥匙扣时说:“牡蛎不但卖得好,壳还可以拿来做手工,一点都不浪费!”(周永穗 杨家和 王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