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路径。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立足山东“海洋强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需求,以现代产业学院为纽带,构建起“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在对接现代海洋、精品旅游产业中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机制创新: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新生态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联合中船舰客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建“中船国际邮轮产业学院(山东)”,创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学院构建“理事会决策—院长执行—监事会监督”治理架构,理事会汇聚校企负责人与行业专家,负责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资源投入等重大决策,明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监事会全程监督,避免权责不清。同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学校实施的多元保障体系,形成具有职教特色与混改优势的治理模式,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深水区”提供了实践范本。
平台赋能:打造“三中心一平台”产教融合新矩阵
围绕邮轮产业链“中游运营服务、上下游延伸拓展”的人才需求,学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搭建“三大产教融合中心+一个研究平台”的功能载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教学与资源中心围绕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联动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邮轮运营服务专业群;创新“三能力四平台五模块”课程体系,开发《邮轮概论》《邮轮服务英语》等6门模块化课程;主编“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出版专业教材2部;立项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产教融合实践与实训中心依托邮轮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破解“场景稀缺、实操成本高”难题。基地涵盖通识、专业核心、仿真体验等功能区,学生通过VR完成80%核心技能训练,实操通过率达95%。构建“双化、双径、双融合”实践体系,创新“校—船对接、八化联动”活力课堂,实现沉浸式教学与岗位实践无缝衔接。
为现代设施农业注入金融活水
近期,多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与设施农业一体化改造。更新改建后,经营主体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较为普遍。为此,亟需推广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试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设施农业更新倾斜,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创新合作中心主导标准研制与技能认证,牵头开发国家“1+X”邮轮运营服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版本),形成“三位一体”下“七维协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构建等七维度)、“三级互动”(人才培养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培训评价组织)的“三标准”对接模式,推动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与行业资格标准的深度融合。
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产业研究平台持续发布产业人才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为区域产业布局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关键依据。此举显著提升了人才供给质量,2023届毕业生在中船集团及相关企业就业率较产业学院建设前大幅提升37%,切实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成效辐射:塑造产教融合服务区域新典范
经过持续探索,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显著。学院构建“多元协同、四双并举、多径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惠及近5000名邮轮运营服务专业学生,涌现出服务上合峰会、北京冬奥会的优秀毕业生,多人入职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多名学生获省市技能竞赛奖项。专业与标准输出方面,牵头开发山东省2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在全省17所航海类院校推广,参与建设国家专业资源库,有效推动了区域航海类职业教育标准的整体提升。
这些探索与实践,不仅让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海方案”。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张 娣 陈丽萍 朱妮妮)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