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三春不如一秋忙,各地秋收相继迎来热潮。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秋粮丰歉,事关民生根基。目前秋收进度过半,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捷报频传,不过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持续连阴雨天气,对“三秋”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今天的节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地是如何集中多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推进秋收进程的。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丁景强是安徽凤阳县板桥镇一家农机企业的负责人,这些天他忙得脚不沾地。自9月中下旬以来,安徽全省连续阴雨天气。因为正赶上秋收,丁景强管理的21台粮食烘干机成了香饽饽,每天24小时连轴转,但是堆场上还有100多万斤玉米和水稻等着进烘干机,另外还有很多种粮大户在排队等着进场。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另一个也忙得团团转的人是凤阳县小溪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传海。他的工作是负责统筹协调全镇7个烘干房的34台烘干机,每天要把它们高效调动起来,还要把全镇各处需要烘干的粮食与烘干机进行精准匹配。今天需要烘干的粮食有多少?分别在哪里?哪个烘干房已经超负荷运转?哪个还能接单?怎么按最佳距离匹配?张传海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在工作群里随时更新这些信息。

10月14日,张传海接到求助,燃灯村有5户村民总共8万多斤水稻需要快速烘干。张传海和同事很快给匹配了合适的烘干房,但村民们有些担心。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村村民刘虎:“我担心现在烘干房会不会提高价格,本身粮食今年的行情就不太好,如果再去掉几分钱就没有利润了,就等于白干了。”

潮湿的粮食不能等,张传海和村民们一起来到烘干房和老板商量价格,最终商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几户村民的粮食终于可以烘干,张传海马上起身去解决另一家村民的求助。求助人是种粮大户朱怀院,他今年种了500多亩水稻,都已经成熟,但他所在的北夏村没有烘干机,老朱不敢收水稻,很是着急。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张传海想到距离老朱家10公里外的小岗村有一家农机企业,那里的大型烘干机产能较大,也许还有余力接纳。于是张传海跑去找到了小岗村第一书记帮忙协调,终于争取到了企业的帮助,还谈下了相对优惠的价格。

这一天下来,张传海和同事们一共走了8个村、十几家农户,当天列的工作任务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自9月以来,河南省也出现了8次大范围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332.4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不过,因为早已经有天气预警,主要种粮大县都已经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粮食秋收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兰考县提前组织各乡镇临时腾出来厂房、仓库、学校空地等场所,做粮食晾晒场,让种散粮的农户们抓紧晾晒粮食。

不过对种粮大户们来说,粮食量太大,不适合就地小规模晾晒,必须用烘干机烘干。但因为量大,烘干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考虑到农户们的困难,当地政府也在保证农机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帮助进行了沟通协调,同时给予农机企业一定的补贴。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河南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烘干设备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价格比较高,一般在1毛左右,后来我们统一谈,给烘干的优惠政策,就压到(每斤)5分,让老百姓接受,我们也(给农机企业)补贴一点,给点政策。”

而对那些不愿再进行烘干处理的农户,政府也出台了政策,号召各粮食收储部门、收购点敞开收购农户的湿粮,做到“应收尽收”,并定下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湿玉米棒如果没有霉变,最低收购价是5毛一斤,轻微霉变的则在4毛至5毛之间。收来的玉米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才能存储入库。有霉变的玉米,按不同标准规定,用于饲料生产或工业酒精制作。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六个“新”字看成绩|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这五年,我国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艺精品凝聚中国力量■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教育强国加快建设■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统筹 杨咏、汪奇文  编导 房宽、王天泽  记者 崔晓强、赵玉和、庞元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在当地一家粮食收购点,记者见到了前来卖湿玉米棒的村民王金枝。王金枝说,今年虽然因为阴雨天,卖玉米的收入减少了些,但是有收购点直接收粮做托底,也弥补了一定的损失。

在这场保秋收行动中,当地还组织了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成立帮扶小队,到田间地头帮五保户、老人等一起收粮、晒粮,确保颗粒归仓,把农户损失降到最低。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今年入秋以来,山东平均降水量也达到170.6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进入10月后,降雨仍然没有停歇,这让种粮的农户们很焦心。济南市章丘区种粮大户张德利种了160亩玉米,眼看可能烂在地里,老张心急如焚。

保秋收、降损失,刻不容缓。山东省组建了专门的保秋收工作组,统筹协调全省1312支应急抢收服务队、52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全力抢收抢烘。同时,山东各地的农业专家们全部出动,赶赴16个地市的秋收一线进行帮扶。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丁照华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核心成员,这些天他已经连续跑了济南、临沂、滨州等多地,他说面对这样的天气,必须得深入到田间地头,不同品种、不同长势的玉米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只有在实地扎实了解情况,才能给农户提供最科学的方案。农业专家的耐心指导,让心情焦灼的种粮户们松了口气。

不过根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山东还有一次连续降雨过程,抢收保收工作依然面临很大挑战。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种粮大户晋利波今年种了1200亩玉米,大部分是新品种“鲁单510”。这个新品种的突出优点就是抗高温、抗涝,应对阴雨天气具有格外优势。不过,毕竟是第一年种新品种,遇到这么大的天气考验,晋利波心里也有些打鼓。

“鲁单510”品种正是由山东省农科院的丁照华团队选育的,团队专家们也在密切关注这个新品种在阴雨天气下的表现。这些天他们一直在玉米地里,每天细致地观察、记录。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近年来农业专家们明确了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的主攻方向,就是选育高产、抗病、耐逆的玉米品种。丁照华团队在2021年选育出“鲁单510”品种,也是在那一年,山东遭遇黄淮海地区50年一遇的秋汛,而“鲁单510”品种在烟台招远的试验田,打出了亩产980.92公斤的产量,成为那一年黄淮海夏玉米高产冠军。经过不断地试验推广,2024年,“鲁单510”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在黄淮海区域大面积种植,为应对阴雨洪涝等复杂天气提供了支撑。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丁照华:“黄淮海地区是逆境频发的区域,2021年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意识到耐逆育种在黄淮海地区更加重要,只追求产量的话,一年丰产,另一年绝产不叫好品种,要连年稳产。这两年大面积单产提升,我们在全省建了8个点,有40多个品种,让种粮大户按照当地的生产模式来播种来管理,让他们来选,最后走向市场。”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与天争时,与雨赛跑。目前,河南全省秋粮作物已收获超八成,安徽省秋粮收获近七成,山东秋粮已收面积超六成。其他受阴雨天气影响的省份——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也都在全力抢收中,确保把损失降到最低。

全国其他没有受阴雨天气影响的粮食产区,也都在争分夺秒推进秋收。东北主产区的秋粮面积占全国秋粮面积的35%,今年北大荒投入一批新研制的大马力、大喂入量的收割机,全力保障秋收进度与效率。在江西省抚州,连片金黄的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

焦点访谈|秋粮抢收抢烘 这场“保卫战”如何打好?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全国秋粮已收64.3%,同比快1.1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已收67.5%、一季稻64.5%、大豆80.8%。西北地区收获过八成,黄淮海和西南地区过七成半,东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过半。

从调配烘干机到腾挪晾晒场,从政策调整到选种抗灾品种,各地都在积极应对不利天气影响,千方百计抓好秋粮收获和收购。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风险预警,后期部分地区仍有连阴雨和农田渍涝风险。要打好这场秋粮抢收抢烘“保卫战”,相关地方还需要提高警惕、细化政策,从气象预警、田间抢收、麦播备耕到秋粮收储全面发力。同时也为下一步针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趋势,要加快补上短板,未雨绸缪,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0)
江砂销售供应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8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