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坝上草原,一粒粒小小的藜麦正成长为一个县域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注脚。第四届中国藜麦企业家大会新闻发布会后,河北沽源县县长任强畅谈沽源如何依托藜麦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坝上地区。任强介绍,全县平均海拔1536米,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且易挥发。全县有耕地205万亩,天然富硒土地4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强,是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的绝佳产地。沽源藜麦形成了亩均收益高、富硒含量高、机械化程度高、科研水平高、产品品质优“五大竞争优势”。
“正是由于沽源独特的区位、气候、土壤条件,造就了沽源藜麦蛋白质高的特性,每百克蛋白质含量13.4至15.5克,1斤藜麦的蛋白质相当于4斤优质牛奶,所以蛋白质高是沽源藜麦最核心的优势。”任强说。
谈及产业发展,任强表示,近年来,沽源县聚焦发展高品质农业,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特别是把藜麦产业作为全县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藜麦第一县”。任强说:“目前沽源县已经形成了集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获评‘中国藜麦产业示范县’。”
四川曾家山甘蓝根肿病防治获突破 生物防治效果显著
9月12日,四川省特色蔬菜创新团队传来技术新进展 针对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特色蔬菜“曾家山甘蓝”的根肿病问题,团队已在绿色防控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图为专家在田间检查各处理根肿病的表现情况。9月10日,四川省特色蔬菜创新团队甘蓝新品种引进与选育研究岗位专家一行,前往朝天区两河口镇甘蓝根肿病生物防治试验基地,重点开展甘蓝生物防治试验性状调查和测产工作,旨在探索根肿病绿色防控新技术,为种植户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任强说,沽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10余家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藜麦创新中心和国内最大的藜麦联合育种基地。选育出适合坝上高寒地区生长的新资源151个,获得河北省种子总站认定证书品种8个,其中“坝藜2号”亩均单产可达400斤以上,最高可达550斤左右。
为进一步推动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政策与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产业支持体系,沽源县成立了藜麦产业服务中心,连续10年出台藜麦种植奖补、产业保险、机械化社会服务等政策。任强说,通过研发专用机械、制定技术规程、开展技术指导,沽源率先实现了从种植到收割全过程机械化管理,技术全国推广。目前,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约占全国主要种植省区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预计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居全国前列。
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任强介绍,近年来,沽源县培育引进北麦生态、燕藜坊等藜麦生产加工企业7家,建成符合高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生产线,打造“谷麦郎”“华藜”等优质品牌,研发藜麦鱼胶、藜麦燕窝等高端产品36种,创新藜麦佛跳墙等特色菜品100多道。2024年,沽源藜麦成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展望未来,任强描绘了以“五大赋能工程”为抓手的发展蓝图。一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产品由食用级向生物萃取跃升;二是在创建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沽源藜麦地理标志认证及欧盟有机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三是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优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四是深挖藜麦文化,打造全国知名藜麦产业文化中心;五是加快推进沽源藜麦“出海计划”,与藜麦原产地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接下来,沽源县将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藜麦产业发展壮大,为国民健康升级贡献坚实的“沽源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窦悦恒(窦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