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深化各民族全方位互嵌

城市作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各民族嵌入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5月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这不仅为深化各民族在空间上的嵌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而且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更新时期,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文化融合、促进经济合作等多方面努力,构建起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当空间重构过程中权力、资本过度集中,“空间隔离”的风险便会滋生,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若忽视各族居民多元需求,可能固化原有居住分异;新城区规划若由单一主体主导,教育资源配置易偏向特定群体,隐性加剧民族间的空间隔阂,这无疑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城市更新必须以空间正义为导向,从共享、精细、渐进三个向度破局,实现从空间隔离到包容、趋同到异质、跃进到渗透的转化,为共居共学筑牢空间基础。打破少数人对空间生产的主导权,将各族居民纳入更新决策与利益分配体系。在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中,可吸纳不同民族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设计。新城区建设时,推动教育资源共享配置,建立各族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管理委员会,让教育空间成为多元主体共治的平台。同时,社区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需坚持普惠性原则,在就业岗位设置、医疗资源分配中兼顾各族群众需求,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享受空间红利。

空间正义并非追求“一刀切”的空间趋同,而是在差异中实现包容。因此,在社区更新中,应预留“民族文化微空间”——如在学校空间设计中,可在教学楼设置多民族文化活动室,允许各族学生展示本民族服饰、节庆文化,让教育空间成为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这种对空间异质性的尊重,使“共居”不仅是物理上的邻近,更是文化上的相融。

推动文化融合,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城市更新不应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改造,更需将中华文化认同植入空间肌理,让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

许多城市的历史街巷、传统建筑中,本身就沉淀着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印记,如多民族聚居区的老字号商铺、融合多元风格的民居建筑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生动见证。在更新过程中,需避免“大拆大建”式的文化割裂,既要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也要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空间。

庆丰收

11月7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举行一年一度的“糯粑节”,当地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通过开展民俗巡游、原生态歌舞表演、打糍粑、弹唱琵琶歌、跳多耶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欢度佳节、庆祝丰收。潘志祥摄

公共空间是各族群众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景,其文化表达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在城市更新中,需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公园、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设计,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集体认同。

促进经济合作,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经济是各民族嵌入的物质基础。不同民族的经济活动需通过资源联动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打破族群边界、实现共同发展。城市更新作为经济资源重组的关键契机,更应锚定这一目标,通过产业升级为各民族搭建“共创共享”的经济平台。

例如,在北方城市老旧商圈改造中,可打造“多民族共生商业街”,引入回族群众经营特色餐饮,依托蒙古族手艺人开设皮具工坊,联合汉族商户提供便民零售与电商服务,形成餐饮、手作、零售相嵌的多元生态。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创业者的“技能短板”,设立“民族创业帮扶站”,邀请一些企业家手把手指导店铺管理,既帮助各民族群体突破语言与技术障碍,又通过日常协作增进文化理解,避免因业态单一或能力差异导致的经济排斥。

当各民族在产业协作中互学技能、在利益分配中共享成果,经济互动便会转化为命运与共的认同,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提供坚实经济保障,更让共同富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罗强强 杜雨霏(作者罗强强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杜雨霏系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0)
江砂销售供应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2025年2月26日 13: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