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赋能的成果,蕴含着蓬勃的创新活力,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群众路线。尊重新大众文艺,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与选择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并非放任自流。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受众被信息茧房包裹,有的被低质作品终日环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审美退化。
从一个“传播贡献奖”引发的争议说起(锐见)
独行快、众行远,文学要想走得更远,需要拥抱读者,需要更多人的推介,需要拿出真正能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前不久,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2024年度“传播贡献奖”,引发热议。
针对这些现象,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褒奖优秀新大众文艺作品,表彰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同时要加强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表达融合。要倾听人民心声,优化新大众文艺的供给侧,创作更多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使广大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与此同时,还要强调阅读经典、观看经典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形式优美、形象典型,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培育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力,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丰厚滋养。
尊重不是纵容,要坚守价值底线;引导也是促进,可常葆创新活力。我们要争取质量与流量兼备,深度与热度俱佳,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担负社会责任,传递文化价值,在包容多元中凝聚共识,构建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和参与广度的文艺新格局。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