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祁连山北麓的大黄山林区林海苍翠、松涛阵阵。清晨的薄雾中,甘肃省山丹县大马营镇土豆驿站经理罗志明正将一袋袋新鲜土豆和野生菌干货码上货架。盘点着上半年的经营“成绩单”,罗志明笑容满面:通过大马营镇党委的精准牵线搭桥,他将土豆驿站与周边农户深度捆绑,联手拓展农业研学观光、土豆农特产品销售等项目,游客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实现经营收入10多万元。
大黄山林区总面积43.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29%,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也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这片“绿色宝库”长期面临治理难题。“林区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管理,虽在山丹县境内,但与山丹县互不隶属,同周边大马营、李桥等乡镇联动不足。”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学涛介绍,而且大黄山自然保护站与焉支山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省公航旅集团旗下的甘肃焉支山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分属不同系统,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难以整合,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作不够,林旅融合不深,治理力量分散,林区生态优势“沉睡”难醒。
发生在大马营镇土豆驿站的变化始于林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的破题之举。今年年初,山丹县以“党建+林长制”为抓手,以大黄山自然保护站为核心,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林草、文旅等7个部门单位,以及大马营镇和5个沿山村“串珠成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集体会商达成共识,明确权责清单和协作机制,目标直指资源散、合力弱等老大难问题。
组织体系的优化,让“各管一摊”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山丹县以大黄山自然保护站党支部为纽带,推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党组织参与联建共建,共同摸排“需求清单”12项,7家职能部门主动亮家底敲定9项“工作清单”,内容涵盖护林员培训、病虫害防治、林下经济培育、焉支山森林公园经营权回购等方面,桩桩件件直击林区发展“痛点”。
“清单一亮,谁有啥资源,需要啥帮助,清清楚楚!林区缺啥技术,相关单位就协调专家人才来指导;农户愁销路,党员志愿者就帮着找市场。”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站长徐柏林指着手机里的工作群笑着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同发力,修编完善焉支山森林公园发展规划,争取涉农涉旅产业项目4个;3支志愿服务队穿梭林间,既协助护林员巡山查林、更新林情信息,手把手帮农户设计民宿招牌、策划农特产品营销,又协调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林区发展的势头越蓄越足。
四川苍溪石马镇:镜头里的乡村振兴“实景图”
“三步两洞桥,鸡鸣四县天”——曾因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而闻名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石马镇,如今凭借“村播”实现多重突破 红苕粉条等土货通过直播年销超百万元,30%订单来自省外;“大小屏互动”让政策传达效率提升70%、群众满意度达98%;200余户农户因直播产业链户均年增收5000元——数字浪潮下,石马镇正以“手机为新农具、直播为新农活”,一步步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实景图”。图为主播张林与石马镇镇干部母发明、杨明德为农户直播带货。过去的石马镇,长期受困于“丰产不丰收” 优质农产品藏于深山,物流不畅、知晓度低导致价值难变现
解锁“林下生金”的密码,关键在惠及百姓。面对“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的困境,大黄山林区创新开展守绿待金、添绿换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靠绿增金“五绿”行动,完善“党组织+村+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甜头。
焉支山森林公园、大马营镇用好全国生态森林康养基地“金招牌”,在文旅部门专业人才策划下,开发“忆乡愁·自在乡村”“绿脉氧生”等3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目前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
“焉支花谷·羊主庄园”成为假日热门打卡地后,16户党员群众搞起了林下种植、生态养殖,野生菌、生态鸡一时间成了“抢手货”,户均增收超过8000元。
李桥乡高庙村的变化更加直观,乡村记忆馆里的老物件静静诉说乡愁,商业街上的罐罐席香气四溢,昔日冷清的村庄如今周末人头攒动,就像赶集一样。“党建‘做媒’让景区带村子,党员帮农户,技术服务送上门,咱这绿水青山真成了聚宝盆!”李桥乡高庙村党总支书记史义民算起了账,“今年村里的旅游收入达到了40万元,比去年增长了15%。”
松涛依旧,新意渐浓。如今,在大黄山林区,护林员与镇村干部脚步同频,游客与农户笑语相闻,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琴瑟和鸣……党组织联建共建精心编织的“金丝带”,不仅“串起”了党组织的力量、人才的智慧、群众的实干,更在绿水青山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一幅组织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画卷正在大黄山林区徐徐铺展。
作者:朱芳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鲁明 朱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