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展厅。
壁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修复壁画。
壁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修复壁画。
唐代“胡人牵驼驮丝卷”。 洛阳古墓博物馆供图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来到河南洛阳城北的邙山,脚下是厚实的黄土,极目远眺,山岭起伏,视野开阔。千百年来,这里墓冢叠压,是古人心中理想的归宿。
位于邙山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又称河南古代壁画馆,是国内唯一集帝陵、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壁画等于一体的博物馆。近年来,洛阳古墓博物馆创新发掘馆藏资源,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不少外国游客视之为“中国的金字塔”。
墓室载春秋
“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前后有13个朝代在此营建都城。邙山背靠黄河,南望都城,地势高昂开阔,被古人视为安息长眠的‘风水宝地’。”洛阳市文物局局长赵晓军介绍,历代王公贵族等归葬于此,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的邙山陵墓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许多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地文物部门决定,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重要墓葬进行集中复原展示。1987年,洛阳古墓博物馆建成开放。最初,博物馆搬迁复原22座墓葬,后又陆续增加,现有从西汉至宋金时期的典型墓葬25座。
步入博物馆地下空间,20余座不同时期的墓室次第排列。古人秉持“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墓室的建筑结构、壁画内容、砖雕纹饰等,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审美观念和精神信仰。
“博物馆展陈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三部分,系统展示了从西汉到宋金时期河洛地区墓葬文化的演变。”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周海涛说。
据介绍,“葬制大观”包含3个展览:“此岸彼岸”通过洛阳重大考古发现,介绍了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河洛遗冢”将馆内9个朝代25座古代墓葬,按时代顺序分为青阳古冢、荆棘铜驼、烟云邙岭、古墓丹青4个篇章,展现洛阳古代墓葬的演变;“地府千秋”展示河南地区从两汉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代壁画,共有18组65幅,总面积185平方米。“洛阳北魏帝王陵”以北魏宣武帝景陵为主要展示内容,介绍了北魏洛阳帝陵的陵寝制度以及景陵背后的故事。“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展示106块宋金雕砖,反映中原地区的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
“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博物馆进行闭馆提升改造,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展陈内容的丰富、展厅面积的扩大、参观路线的优化。”周海涛说,提升改造后,观众可以在馆内获得沉浸式参观体验,深入了解古墓蕴藏的历史故事。
在北魏宣武帝景陵前,参观者排起了长队。神道边,约3米高的石翁仲威严肃穆。石翁仲常用来守护陵寝,彰显墓主人身份地位。景陵石翁仲出土时头部缺失,后进行修补。它的发现,弥补了史书中关于北魏帝陵神道石刻记载的空白。
沿着40米长的斜坡墓道而下,走过前后甬道,青砖砌成的墓室映入眼帘。四角攒尖式墓顶下,一座石棺床静置于西侧。
“墓主人是北魏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先后有4位北魏皇帝葬于邙山。景陵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历史上遭遇多次盗掘,发掘时仅存一些器物残件。”博物馆讲解员李瑜瑶说。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考古队和洛阳古墓博物馆联合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随后景陵面向社会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家批准进行科学发掘的第二座帝陵,也是目前已发掘开放的年代最早的帝陵。
故宫艺术珍品亮相嘉德古为今用 匠心巧思
清代宫廷设计有哪些潮流元素。古人如何将仿古与创新结合。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嘉德艺术中心第七次联合办展,也是双方合作的系列展览中覆盖文物门类最多、体系最完整的一次,展品囊括青铜器、瓷器、玉器、珐琅器、漆木器、织绣、书画、古籍等
安菩夫妇合葬墓是洛阳已发掘的唐墓中为数不多未被盗扰的。墓志记录了安菩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来自西域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随父归顺大唐,屡立战功,承袭了父亲的“定远将军”封号。墓室东西各有一座土砌的棺床,棺床上分别安放夫妇二人的棺木。墓中出土129件随葬品,唐三彩种类繁多、器形高大、颜色艳丽。考古人员清理安菩墓时,发现其右手握着一枚东罗马时期的金币,铸造年代在公元601年—610年间,这是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物证。
壁画映千年
壁画是墓葬内重要的文物遗存,直观反映了古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墓葬壁画出现较早,至西汉已发展成熟,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山水等。魏晋、隋唐、宋元等壁画题材各有特点,明代以后墓葬壁画逐渐式微。”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杨蕊介绍。
2005年发现的唐代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崔氏墓保存了大面积精美壁画,主要内容为仪仗出行、贵族生活等。唐氏墓中的“胡人牵驼驮丝卷”可谓“镇馆之宝”。画中的胡商深目高鼻、头戴毡帽,牵着一匹体格健硕的骆驼,驼峰上堆放着捆扎整齐的丝卷。看着这幅2米多高的壁画,驼铃叮当、商旅络绎的唐代丝路盛景仿佛重现眼前。
“墓葬发掘时因土锈覆盖,未能识别这一壁画,直到5年后在实验室清理中才得见其真容。”杨蕊说,胡人牵驼的组合常见于唐代陶俑中,但以墓室壁画的形式出现目前仅见此例,这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关键物证。
“洛阳浅井头西汉壁画墓天界图”是体现古人宇宙观的壁画精品。21块空心砖组成的4米长图中,绘有伏羲女娲、四方神兽、金乌蟾蜍、仙翁祥云等。据介绍,天界图于西汉晚期开始流行,通常绘于墓室顶部或墓壁上部。汉代人将墓室视为微缩宇宙,墓顶代表天空,绘以星辰、四象、天神、仙人等,表达了灵魂升天的愿望。
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描绘了男女墓主人乘龙凤升仙场景,同样包含伏羲、女娲、四神等形象,表示古人希望羽化登仙、趋吉辟邪。
宋代墓葬壁画走向世俗化,内容多为起居宴饮、夫妻对坐、孝子故事等。北宋壁画墓的“妇人启门图”和宋四郎墓的“夫妇对饮图”都是当时常见题材。“夫妇对饮图”又称“开芳宴”,夫妇端坐一桌或分坐两桌,桌上置果品、器具,周围仆从拥立服侍。该题材常见于汉魏南北朝时期贵族墓壁画,唐代比较少见,宋代再度流行。
“妇人启门图”颇受观众喜爱。壁画彩绘假门,门扉微启,一名头戴团冠的妇人探出半个身子。她是谁?门后藏着什么?这些问题引人遐思。据介绍,“妇人启门图”表示门后还有庭院或房屋,象征墓主人家大业大、殷实富有。
杨蕊介绍,不少墓室发掘后,壁画原址保存困难重重,需要现场揭取,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果揭取或修复方式不当,会出现空鼓、裂隙、酥粉、脱落等病害现象。壁画对温湿度、光线要求极高,如果保存环境不够好,会造成二次伤害。
“1998年,博物馆成立了壁画保护中心。此后,这里成为河南省古代壁画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杨蕊说,洛阳古墓博物馆已成功揭取和修复多个朝代壁画,涉及墓葬、建筑、寺观等领域。
夜游有新意
暮色四合,幽深的墓道中,观众身着汉服、手摇团扇,跟随“墓主人”在砖雕壁画间行进。洛阳古墓博物馆今年推出“古墓探秘·千年幽语”奇幻游,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体验,暑期几乎夜夜爆满。
“夜里来博物馆看墓室,起初免不了有点紧张。体验后发现,这里并不阴森恐怖,剧情和互动很有意思。”外地游客李胜德说,一场沉浸式夜游让他了解了墓主人生平故事,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
俄罗斯籍视频博主“Lex在中国”夜游古墓博物馆后,对这样的独特体验印象颇深,认为这是学习历史的好方式。
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周辉告诉记者,博物馆拥有特色馆藏资源,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观众并不太多。2022年提升改造后,参观量迎来井喷式增长:2023年达140万人次,2024年突破200万人次。
“白天馆内热闹得像市集,不少观众看后意犹未尽。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利用夜间时段拓展一些体验项目。”周辉说,当月光洒在邙山,墓室归于寂静,参观体验和白天完全不一样。
开发夜游背后,是“博物馆+公司”运营模式的尝试。去年底,洛阳市八部门印发《关于推进试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支持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采取独立开发、合作、授权等方式,提供更多优质文创产品。首批5家试点单位中就有洛阳古墓博物馆。
“数据分析显示,近七成观众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许多人是‘特种兵式’出行,传统的参观方式吸引力显然不足。”洛阳古墓博物馆研学教育部主任段跃辉认为,要用新颖创意、沉浸式体验、移动端传播吸引年轻人。
今年2月,洛阳古墓博物馆发布“求贤令”,招选文创活动合作方。不到1个月,就有30多家文创公司投来意向书,部分还附带创意方案。看到“古墓探秘”奇幻游创意时,段跃辉眼前一亮:专业演员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演绎代替传统讲解,既突出馆藏资源特色,又契合时下的汉服热潮。
“我们把控剧本内容和导向,不刻意追求刺激。”周海涛说,夜游活动推出以来,每晚200张门票几乎场场售罄。曾经小众的博物馆,成为人们对话历史、走近文物、获得独特体验的“网红空间”。(张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