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也就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今年以来呈现加速扩容态势。8月25日,全市场ETF突破5万亿大关。截至9月4日收盘,全市场ETF规模达到5.02万亿元。
什么是ETF?简单来说就是一篮子股票,就像在超市选购商品,按消费、科技、基建等类别“打包”,方便投资者一次“买走”某一类的股票组合。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ETF的优点是既能分散个股风险,又能像股票一样随时交易,本质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买下某一类市场的整体机会。
今年以来,ETF规模快速增长,截至9月4日收盘,全市场ETF规模达到5.02万亿元,相较2024年年末增加1.29万亿元,增幅超34%。总份额则达到2.89万亿份,较去年年末增长2397.17亿份。其中,金融ETF和机器人ETF,分别是同期份额增加最大的行业和主题指数ETF。
光大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赵格格:首先股市走稳向好,带动基金净值显著上升,成为年内ETF规模增长的核心原因。另外,年初证监会发布了《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给行业提供制度支持。另外,随着各类ETF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推出,明显感到投资者对ETF的认知度、认可度也在提高。
与此同时,科创债ETF今年7月发行以来备受关注,吸引资金加速导入硬科技企业,助推ETF市场持续升温。
光大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赵格格:科创债ETF今年7月17日首批产品正式发行,一个月,规模就从上市的289.89亿元,增长到1161.25亿元,增幅达300%。随着新产品不断成立,将持续吸引大批资金涌入。
价值投资引领 长期资金入市
作为资金入市的重要通道,ETF市场规模激增对资本市场、中国经济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首先,从一组数据能看出我国ETF的跨越式增长。自2004年12月国内首只ETF问世以来,历经了16年总规模才首次突破万亿元。而从4万亿元到迈入5万亿元规模,仅用了四个多月时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 田利辉: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深刻变革,ETF产品日益多元、投资生态持续完善。1200多只产品构成的“投资工具箱”不断丰富,既覆盖了宽基、行业、主题等多元领域,又能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果实饱满、口口爆汁的“报恩石榴”怎么挑?教你三招
眼瞅着中秋节要到了咱们老百姓的限定中秋果盘也上新了在川蜀大地“爱吃嘴”的人会这样说娃子莫要“耍单帮”,石榴配月饼才巴适。那这个丰收季怎么才能选到一颗果实饱满、口口爆汁的“报恩石榴”。第一招“看身材”圆胖的比瘦长的更甜,优先挑圆滚滚、肚子鼓的石榴——这种通常果肉发育更饱满,籽少肉多,而且糖分积累更足,咬下去爆汁感拉满
ETF的壮大也反映出市场投资理念的转变。
香港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 温天纳:过去偏短线、追逐题材的做法,逐渐让位于稳健的资产配置与长期价值投资。这不仅有助于市场结构更加健康,减少非理性波动。
从宏观层面来看,ETF规模增长不仅是市场活力的直接体现,更能有效吸引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金进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 田利辉: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选择用指数化投资分享国家发展红利。这种“长钱长投”的良性循环,正在为市场注入稳定性力量,让资本市场更能匹配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
外资借道ETF增配中国资产
今年以来,ETF市场的火爆吸引外资持续投入,海外中国相关ETF规模也持续上升,显示外资正加速把握中国经济增长机遇,抓紧配置中国优质资产。
外资今年加速净流入A股,其中,ETF已成外资进入的重要通道,据最新披露的基金半年报,巴克莱银行所持有的ETF数量从去年的135只跃升至200只,而瑞银集团的持有数量从57只增加至141只。
宏利基金权益部执行总经理 李坤元:行业配置上,外资重点关注AI、机器人等相关度高的行业,以及新消费、创新药等。
外资除了直接持仓中国境内市场的ETF以外,还积极投资海外市场的中国主题ETF,如贝莱德、先锋等机构发行的追踪“中国股票指数”的ETF,近期呈现升温趋势,而这类ETF的资金最终也是投向中国的上市公司。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截至8月29日,5只规模较大的海外中国股票ETF,合计资产规模达到266亿美元,较7月底增幅超过10%。
专家认为,海外ETF资金往往代表中长期配置方向,持续流入意味着外资对中国资产长期价值的认可。
香港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 温天纳: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时格外看重长期因素,核心是追求可预见性,如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亮点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稳固地位,其流入不仅带动市场情绪,也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认可度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