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在四川省阆中市木兰镇,一项“牛劲儿”十足的特色产业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肉牛养殖产业。这不仅是镇党委、政府立足特色资源,精准谋划的特色产业之一,更成为了辐射带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规模化养殖 夯实产业基础
初冬时节,走进阆中市木兰镇红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敞亮洁净的牛舍里,数百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悠闲进食,此起彼伏的咀嚼声奏响乡村振兴的“牧歌”。
“今年已经出栏80多头,年收入超过30万元,这‘牛生意’让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养殖户王加红一边拌料,一边笑盈盈地说。如今在木兰镇,越来越多农户像他一样,依靠养牛走上了致富路。

木兰镇肉牛养殖基础扎实。自2008年起步规模化养殖以来,至2020年常态存栏量约1500头。作为返乡创业的代表,大房寨村王加红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建成肉牛圈舍2000多平方米,年出栏肉牛160余头,逐步打造出集种养循环于一体的阆中现代化肉牛养殖产业园红辉基地。
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散户”模式,木兰镇积极推动“红辉”“开泰”等养殖大户扩大规模。同时实施“青年回归”“乡贤回归”计划,扶持20户中等规模养殖户,推广“1+N”抱团养殖模式,新发展50户小规模养殖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2024年全镇肉牛存栏量达3500头,较2021年增长52%。随着木兰社区现代肉牛产业园二期及大锣山村能繁母牛产业园一期建成,预计存栏量将增至4500头,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大关。
近年来,木兰镇锚定“牛业兴镇、养殖富民”目标,以政策为基、创新为翼、龙头引领,推动肉牛产业从“零星散养”向“规模集群”转型,实现从“弱散小”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跨越发展,让“牛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技术培训 提升养殖效能
“以前养牛是‘小打小闹’,现在跟着政策走,养了10多头牛,一年能多赚好几万!”11月12日,在木兰镇政府举办的牛羊技术分享会上,一位养牛户高兴地算起了增收账。如今在木兰镇,像这样依靠肉牛养殖走上致富路的农户越来越多,肉牛产业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我养了100多头牛,从事养殖已经38年了。作为兽医,我也经常和乡亲们交流疾病防治的经验。”来自木兰镇的敬开柏在分享会上谈到,特别建议养殖户树立“未病先防”理念,增强保险意识,为肉牛养殖筑牢风险屏障。

云南马关县:“无人快递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前取个快递,还得专挑街镇赶街日,费时费工成本高,现在在村里的智能柜输个码,两分钟就搞定”。为解决快递网点稀缺、配送成本高、群众取件路途遥远、农特产品物流渠道受限四大核心问题。近年来,马关县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边境乡镇小坝子镇为试点,建立“快递下乡降成本、集体增收强基础、群众受益提品质”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快递服务从“镇级覆盖”到“村级直达”的跨越升级,全镇4个行政村已实现标准化快递服务站全覆盖
“以前养牛全凭老经验,现在有专家上门指导,牛长得更壮实了!”一位参与培训的村民笑着说。
为全面提升农户养殖技能,木兰镇政府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并上门为养殖户提供指导服务,内容覆盖饲料搭配、日常管护、疾病防治等全流程环节。同时,积极推动“大户带小户、老户帮新户”的互助机制,让科学养殖理念和技术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每家每户。
近年来,木兰镇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建圈舍、扩规模,到强龙头、提技术,一步步将“牛经济”打造成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稳稳托起了广大农户的致富梦。
延伸产业链 提升综合效益
走进木兰镇大锣山村,一座占地30亩的能繁母牛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基地由蜀地得缘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木兰镇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环。
“企业能够顺利落地,离不开木兰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项目帮扶。”公司负责人张兴旺介绍,项目分两期投入1600万元,预计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年出栏量可达500头,将彻底改变本地牛犊依赖外购的现状,实现从繁殖到销售的全链条自给。
为助力企业发展,木兰镇主动当好“店小二”,精准匹配资金与项目资源,对接饲草种植、兽医防疫等配套服务,并支持“蜀地牧哥”品牌开展肉类深加工,推动产业链持续延伸。同时积极引进现代技术和优良品种,构建从育种、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不断提升“木兰肉牛”品牌影响力。

“以前养牛总担心卖不掉,现在有政府拓宽销路,我们省心又赚钱。”不少养殖农户感慨道,通过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木兰镇成功引进了重庆、成都、广州等多地牛肉采购商,为养殖户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木兰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打造6个“沼—草—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将秸秆转化为饲料,牛粪制成沼气和有机肥,形成了“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农牧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
据木兰镇党委书记许旭介绍,该镇计划引进有机肥生产厂,构建“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此举将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为打造“南充肉牛养殖第一镇”奠定坚实基础。
从“一头牛”到一个产业,木兰镇正以一股“牛劲儿”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未来,木兰镇将继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这头“致富牛”跑得更稳、更远,带动更多群众奔向红火好日子。
作者:罗熠 张晓东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传君(李传君 罗熠等)